文|栀言片娱
(资料图)
编辑|栀言片娱
前言
在新中国的军事电影史上,陆海空军各个军种影片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制作近1007部军事电影,其中 海军题材电影仅占3.6%,空军题材电影更低,仅占2.3%。 就数量和影响力来说,海空军电影与陆军题材电影相比,差距相当大。
然而, 这次《长空之王》的发布不可否认地为空军题材电影增添了一份重要的创作成就。
一、中国空军电影
中国空军电影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四类:
首先是 以空战为主线的战斗叙事 ,例如《长空比翼》、《长空雄鹰》、《空天猎》;
其次是关于 对抗自然灾害的拯救故事 ,如《飞越天险》、《大沙暴》、《极地营救》;
第三是将 个人生活与职业融合的爱情叙事 ,例如《魂系蓝天》、《甜蜜的编队》;
最后是 围绕新装备和战术发展的故事 ,如《冲天飞豹》、《歼十出击》。
《长空之王》是一部以空军试飞隐身战机为背景的发展叙事电影。 尽管各部电影内容上有所侧重,但它们都传递了空军官兵对蓝天、战机、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英勇无畏和牺牲奉献。
在试飞员题材中,早先已有《螺旋》、《飞行交响乐》、《魂系蓝天》和《冲天飞豹》等作品。
前三部着重展现了主人公在追求事业的同时实现个人情感的完美,可归类为爱情模式。而 《冲天飞豹》则讲述了两代试飞员之间在新型战机试飞中的竞争与传承。
总体来看,《长空之王》和《冲天飞豹》在故事模式、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上有明显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同一故事”的新时代再述,虽然其讲述方法有所差异。
在某种程度上, 《长空之王》可以被看作是第一部真正以试飞员为主题的电影 。
试飞员在片中被描述为 “刀尖上的舞者 ”,他们通过极限飞行去探索战机的极限,用智慧、勇气乃至生命去推动战机性能的发展。
电影展示了试飞员选拔和训练的过程,包括 转椅测试、过载训练、盲操作以及在极端环境中进行的测试 ,为观众呈现了真实和揭秘的感觉。
电影中的剧情展示了试飞员与设计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张挺、雷宇和魏总工之间的互动,揭示了试飞员不仅是飞行员,还是具有科学冒险精神、航空理论研究者和飞机设计参与者等多重身份的人物。
影片中的赌约和雷宇提出的尾旋伞设想成功的情节都证明了优秀试飞员是科学的冒险家、航空理论的探索者和飞行的先驱者。
试飞员被称为“和平年代离死亡最近的人”,试飞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可能遭遇飞鸟碰撞、失速尾旋和空中停车等特殊情况,也可能面临战机解体的极大危险。
试飞员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拼出了中国战机的包线。年轻的试飞员们向试飞烈士公墓前去祭奠那些英勇牺牲的试飞英雄。
影片中的老队长早已牺牲,张挺也在试飞中壮烈殉国,而雷宇则冒着生命危险按照同样的条件和路径进行试飞,并成功完成任务, 尽管身受重伤。这种前赴后继的精神传承,代表了一代又一代试飞员的使命。
在影片中,胡军在《冲天飞豹》中饰演年轻试飞员,现在扮演大队长张挺,领导着新一代试飞员。 这种连接和传承不仅在影片之间存在,而且在演员之间、战机之间也有意义。
电影《长空之王》带给观众的情感震撼,并非仅仅来自于类型叙事的戏剧效果和精良制作所创造出的奇观影像,更多的是源自于人民军队发展建设伟大实践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
导演刘晓世透露,本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熟悉的一名牺牲的试飞员。据资料显示, 我国空军迄今已有32名试飞员壮烈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40岁,最年轻的试飞员仅有22岁 。
在张挺、雷宇等角色的背后,有徐文、刘刚等试飞烈士,还有吴克明、雷强、李中华、李刚等试飞英雄。从歼-5到歼-10,从空警-2000到歼-15,再到歼-20隐身列阵和轰-20蓄势待发。
空军装备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试飞员们为强军报国、铸梦蓝天的卓越奋斗。 他们并非超级英雄,而是身具血肉之躯和真挚情感的普通人。
观众们深受张挺在牺牲前仍然奋力自救的情节所感动,他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战友和亲人的牵挂让观众们心动。
而他所说的最后遗言――2001年壮烈牺牲的“海空卫士”王伟的名句:“ 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 ”更让观众们动容。
片尾还播放真实的烈士牺牲前的语音记录,使得观众们无不震撼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如今,人民军队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告慰那些在天之灵的英雄们。
二、《长空之王》的深层意义
《长空之王》作为典型的“新主流”电影,深深地融入了新时代的烙印。与《战狼2》、《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影片相似, 它展现了阳刚的美学和宏大的叙事,彰显了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激发着时代精神的进取与激情 。
同时,它也强化了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与新时代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共振和互动。
在更深层次上, 《长空之王》的故事主体是国家而非个人 。影片开篇,中国的管辖海域受到敌机的侵扰,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安全。雷宇奉命出击,但由于战机性能的差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机逃离。
这种国家的耻辱感成为了雷宇试飞隐身战机的内在动力,也驱动着影片的叙事发展以及激发观众的情感。
王副司令忧心忡忡地动员士兵,这背景 反映了中国面临外部压力和国家安全严峻挑战的现实环境 。
试飞大队的宣传口号 “为国铸剑,逐梦空天” ,张挺说的 “性命加使命才是我们的生命” ,以及烈士公墓上铭刻的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都融入了国家意识和宏大的叙事。
随着隐身战机和尖端航发的成功开发,中国空军从容应对并坚决击退来犯之敌,影片的开头与结尾相呼应,完成了叙事的圆满闭环。
中国空军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了鲜明的新时代文化特征 。
这些电影中呈现了个人诉求与集体价值的冲突,并展示了主人公逐渐认同集体价值观的过程。
在《长空比翼》、《青云曲》、《螺旋》、《甜蜜的编队》等片中,主角们面临选择长机还是僚机的难题,或陷入事业与爱情的犹豫。《冲天飞豹》中,两代试飞员之间展现了个人意气与个体荣誉的竞争。而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吕潇然经历了对备飞身份的理解和接受过程。
而在最近的电影中,个人与集体的冲突逐渐消失,国家和民族成为每个角色自觉选择的目标。
主人公雷宇因为复仇,邓放因为父亲失事,他们共同追求着成为中国最优秀战机飞行员的梦想。面对淘汰的战友,他们承诺会帮助他们实现心愿。
在父母的劝告面前,雷宇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人失去的不仅是尊严,还有自信。以前失去的,我们这代人要拿回来。 ”
这些电影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沉淀以及现实中地缘政治竞争的紧迫感 。
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日益增强,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打上了明显的时代文化印记。
《长空之王》虽然在影像语言、人物关系以及个别场景上呈现了一些像《壮志凌云》这样的好莱坞影片的影子,但两者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差异。
《壮志凌云》系列强调个体至上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情义和私人情感 ,刻画个人主义超级英雄的个性魅力和非凡能力,同时传递出美国作为世界霸权的傲慢意识形态和价值偏见。
相比之下,《 长空之王》更加突出、强烈甚至纯粹地强调国族意识,个体的欲望自觉退居幕后,强调群体价值观、国家利益和民族意志 。
它希望创造的不是建立在高度虚构基础上的神话式超级英雄,而是 基于现实和真实生活中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甚至献身的普通英雄,力求激发深沉而浓烈的民族情感 。作为“新主流”电影的代表,《长空之王》因此成为研究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典型象征。
结语:
中国空军电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该片在影像语言、电影质感和特效制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空战镜头调度犀利、剪辑精准,特效逼真。虚拟拍摄技术使战机动作、演员表演和空地环境有机融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美感和震撼的视听冲击。 这为空军电影创作开辟了新的探索方向,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空军官兵代代怀揣着凌云壮志,勇往直前,在万里长空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未来,空军电影将有更多辉煌篇章等待书写,中国空军电影前景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王钰凯,唐浚.为国砺剑啸长空——记中国空军试飞事业70年辉煌成就.解放军报,2022-03-08(11) 詹庆生. 光影刻录伟大征程——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回眸. 解放军报,2022-12-14(12). 陈奕.《长空之王》虚拟摄制中光影运动的创作探索[J]. 电影艺术, 2023(03): 142-146. 东西文娱《〈长空之王〉,电影工业又一次主动冒险|对话导演刘晓世》,2023年5月 18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