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栏目的缘起其实是前几天班里同学帮我搬书,我把多了的一套《容斋随笔》作为酬答送给了小邓同学。后来,小邓就此做了打卡,我才看到这套书的内容:有断句错误,也有注释错误。甚至因此影响了孩子的理解。
当时的我心里只有羞赧,觉得没好好看内容就把书给了孩子。于是我决定找一套靠谱的注释本《容斋随笔》给小邓。当我打开京东,发现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都没有出过此书的注释本,甚至点校整理过的本子都是近几年才出的。
(相关资料图)
于是我升起来自己做一个校注本子的想法,带着孩子一起读这本《容斋随笔》,也作为熟悉文言语感和积累文言字词的一种方法吧。一天一条,于我于学生,都是一种提高。
校对和注释都不易,尤其是手头资料有限。不过我的本意不过是提供一个相对靠谱的文本,所以这里把“校对”隐去,做一简单说明:以手头已有的“四部丛刊”影印本为底本,参考明崇祯三年马元调序刊本(这未必是一个可以参校的本子,小朋友们不要模仿哦~),如有疑问,再查其他版本资料。如有改动,出注提示。
那么,我们这个栏目,主要做的还是《容斋随笔》的注释和翻译工作了。如果是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已经掌握的字词,不注;其余的,我尽可能注得详细,给同学们参考。至于翻译,因为笔力有限,也只能作为参考。翻译上,我不太喜欢逐字对应,所以会有意译的成分,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这个或许能坚持很久,或许就半道夭折的项目也就这样开始了。《容斋随笔》这本书记载了许多历史、文学的资料,是一部“文史艺术百科书”。洪迈文笔也好,看这本书,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培养语感、积累知识——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未必无用。
卷一·浅妄书
俗间所传浅妄[1]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2]、《老杜事实》[3]、《开元天宝遗事》[4]之属[5],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6]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7],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8],采摭[9]唐事殊[10]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11]。《开天遗事》托[12]云王仁裕[13]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14]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15]开元[16]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之召[17]。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18]矣。其二云郭元振[19]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桉:元振为睿宗[20]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21]盛时,朝之文武,争附[22]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颋[23]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24]。桉:颋为相时,九龄元[25]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26]不足攻[27],然颇能疑误[28]后生也。惟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事[29],《资治通鉴》[30]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31]刊《遗事》,南剑州学[32]刊《散录》,皆可毁。
[1]浅妄:浅薄虚妄。
[2]《云仙散录》:又名《云仙杂记》,旧题后唐冯贽编,搜罗了唐五代时一批名士、隐逸和各类缙绅的轶事。
[3]《老杜事实》:疑为《杜诗故事》。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杜工部诗集注》三十六卷:“蜀人郭加达所集九家注。世有称东坡《杜诗故事》者,随事造文,一一牵合,而皆不言其所自出。且其辞气首末若出一口,盖妄人依托以欺乱流俗者,书坊辄剿入《集注》中,殊败人意,此本独削去之。福清曾噩子肃刻板五羊漕司,最为善本。”按此,是书应当搜罗或编造了一些关于杜甫与其诗的故事。
[4]《开元天宝遗事》:《开元天宝遗事》是一本笔记小说,旧题五代王仁裕著。书中主要讲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逸闻遗事,内容以记述奇异物品,传说事迹为主。
[5]属:类。
[6]或:有的
[7]蜀本刻杜集:蜀地刻印的杜甫诗集。蜀本,指宋代蜀地刻印的书,多用颜体,字较大。
[8]孔传续《六帖》:孔传续写《白氏六帖》。孔传(1069-1135),孔子四十六代孙,与其父南渡投奔宋高宗,为白居易《白氏六帖》三十卷后续写三十卷,名为《六帖新书》。后来二书合为《白孔六帖》。
[9]采摭:采集摘录。摭,zhí,搜集。
[10]殊:甚,十分。
[11]自秽其书:自己玷污了自己的书。秽,污染,玷污。
[12]托:寄托,借名。
[13]王仁裕:王仁裕(880-956),字德辇,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事歧王李茂贞、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14]数端:几个方面,几个点。
[15]姚元崇:即姚崇(651-721),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16]开元:唐玄宗的第一个年号,共计29年。其后为天宝。
[17]步輦之召:据《开元天宝遗事》:“明皇在便殿,甚思姚元崇论时务。七月十五日,苦雨不止,泥泞盈尺。上令侍御者抬步辇召学士来。时元崇为翰林学士,中外荣之。自古急贤待士,帝王如此者,未之有也。”即令侍官抬步辇(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轿子)迎接大臣来面见皇帝。
[18]入辅:成为辅佐之臣,这里就是指做宰相。
[19]郭元振:即郭震(656-713),字元振,以字行。唐朝时期宰相兼名将,曾写作《宝剑篇》而得到武则天的赏识。
[20]睿宗:唐睿宗李旦(662-716),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
[21]杨国忠:杨国忠(?-756),本名杨钊,唐朝外戚、宰相,杨贵妃族兄。因为杨贵妃而得到玄宗的重用,是有名的权佞。
[22]附:依附。
[23]苏颋:苏颋(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参见“八月端午”条注三。
[24]文阵之雄师:文坛的名家,有杰出才能的人士。文阵,犹“文坛”。
[25]元:原本,本来。
[26]鄙浅:鄙陋浅薄。
[27]攻:指责,批评。
[28]疑误:迷惑误导。
[29]“冰山事”:据《开元天宝遗事》:“人有劝彖令谒国忠,可图显荣,彖曰:"尔辈以谓杨公之势,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尔。’”张彖(tuàn),生卒不详。
[30]《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31]兴化军学:兴化军的官学。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名,宋真宗时全国分为十八路,下设州、府、军、监三百二十二。这几个单位基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
兴化军约辖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等。所谓“军学”,也就是兴化军的官方学堂。
[32]南剑州学:南剑州的官学。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一带,与四川剑州区别,故称南剑州。宋代刻书业发达,其中中央和地方官学刻印书籍称为官刻,占据了重要位置。
译:世间流传的浅薄虚妄的书籍,比如所谓的《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之类,都十分可笑。然而有的士大夫却相信这些书,甚至有认为《老杜事实》是苏轼所写的。现在蜀本刻杜甫诗集,就把这本书的内容编入了注释。孔传续写《白氏六帖》,采集摘录唐代故事很有功劳,但把《云仙散录》中的故事都收录进来,自己毁了自己的著作。《开元天宝遗事》托名是王仁裕写的。王仁裕是五代时期的人,虽然文章缺乏气骨,恐怕也不至于写成这样。我姑且举出几点来作为笑料。第一条说姚崇开元初年是翰林学士,皇帝曾派步辇迎接他来面见自己。按:姚崇在武后时期就已经是宰相了,等到开元初年,做宰相三次了。第二条说郭震年轻时有姿容仪度,宰相张嘉贞想让他做自己的女婿。郭震于是通过牵红丝线的方式,娶到了张嘉贞的三女儿,后来这个女儿果然跟着郭震过上了好日子。按:郭震是唐睿宗时期的宰相,唐玄宗刚即位那几年就被贬了,他死了十年后,张嘉贞才做到宰相。第三条是说杨国忠权势最大的时候,满朝文武都争着依附他来谋求富贵,只有张九龄从来没去投靠过他。(及门,据《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本谓现时不在门下,后以“及门”指受业弟子。这里是意译)按:张九龄不当宰相十年后,杨国忠才刚开始做官罢了。第四条说张九龄看苏颋的文章,认为他是文坛的名家。按:苏颋当宰相的时候,张九龄本来就还没发达呢。这些都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出来的,固然鄙陋浅薄不值得批评,但很能迷惑误导后人啊。只有张彖说杨国忠是冰山这件事,《资治通鉴》也记载了,不知道有什么别的证据。这几年,兴化军学刊刻了《开元天宝遗事》、南剑州学刊刻了《云仙散录》,这些都可以销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