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陆斯超 通讯员 杨掌印
【资料图】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新疆,来到阿克苏,以前只听说阿克苏盛产苹果,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参加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浙江非遗传承人们这样说。
开幕式上,浙江作为对口援疆19省市之一,与新疆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战略协议。(陆斯超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地区或民族丰富的文化传承与创造力,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情感和价值,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和文化认同。8月23日至27日,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下简称“非遗展”)在浙江省对口支援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举行。非遗展已连续举办三届,本届系首次走出乌鲁木齐,首次邀请全国31个省市参展或观摩,展会人数规模、参展作品数量均创新高。
非遗展以“文化的瑰宝 人民的非遗”为主题,主会场设在新疆理工学院。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14地州市的383名非遗传承人、330项非遗项目集体亮相。展会现场开辟非遗集市、直播间,线上线上共赏非遗之美。一方面将富有中国传统民俗和生活气息的赶集场景融入非遗展,既体现文化味道又充满烟火气息;一方面通过探馆直播及网络展销等方式,扩大非遗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网直播观看量当日达600万。同期举办“生命如歌—万桐书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专题展。
平阳木偶戏非遗传承人应爱芳操纵着提线木偶,正演绎一出“贵妃醉酒”。(陆斯超 摄)
平阳木偶戏非遗传承人应爱芳操纵着提线木偶,正演绎一出“贵妃醉酒”。(陆斯超 摄)
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非遗展,是新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以来,阿克苏地区首次承办全国性的文化展会,浙江共有15项非遗项目亮相,将进一步促进浙疆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为推动非遗援疆、文化润疆发挥积极作用。走近浙江馆,展厅门墙是具有浙江风情的绿水青山和乌檐瓦当,在墙面“诗画浙江 瓯越江南”的字样前,平阳木偶戏非遗传承人应爱芳操纵着提线木偶,正演绎一出“贵妃醉酒”,戏曲婉转,表演形式趣味横生,瞬间吸引来大量观众。浙江馆内人气居高不下的还有一只“大染缸”,这是温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伟摆的展位,当白色扇面浸入漂浮的漆水中,慢进快出,扇面染上不同惊艳色彩,如雅丹地貌,如沙漠肌理,彰显艺术之美,人群中不时爆发惊叹。这只缸里藏着漂漆工艺,漂漆也叫漂流漆。它将浮于水的天然稀释调节剂和天然色漆,以点、甩、弹、划等手法,在水面绘制出图案。“漂漆的魅力在于,每次染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李伟介绍。
漂漆工艺制作的扇面。(陆斯超 摄)
新疆理工学院大一新生李奥灿,因为提前到校报到,巧遇了这场非遗展,他目之所及,有古香古色的漆扇、色泽明丽的贝雕、栩栩如生的苏绣,感慨真是娇美古韵之苏绣,巧夺天工显江南。他在体验漂漆工艺后,好奇询问这是来自哪个省市。他说:“非遗展让大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近更紧密的联系,让我们年轻人与这些传承千年的文化产生更深缔结。”他和同学们在展会现场,欣赏异域风情、秦腔快板、江南越剧等,他看到大家身着地域特色浓厚的服装,说:“我们的背后是厚重历史,衣服上每幅图案,都是先祖留给我们最好的祝福。我想,非遗展是最好的目录,以后,我将用人生好好翻阅中国这本书。”
瓯绣省非遗传承人黄香雪在现场展示技艺。(陆斯超 摄)
温州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朱铭,在展台架起直播架,现场演示细纹刻纸技法。他在当天迎来了“粉丝”,其中一位是退休教师冉素娥,她一早6时许就乘坐火车,从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出发,历经300多公里,到达主会场所在的温宿县,直奔温州剪纸展台。她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作为手工艺爱好者,平常就喜欢剪纸艺术,这次能面对面和朱铭交流,他们相互笑称是“东西同门功夫不同门派的相会”。冉素娥说,温州剪纸的乱刀刻法,技法精细,值得自己学习。朱铭则说,自己的技术受祖辈传承,他们曾从西北的木版画中汲取灵感,融入了乱刀刻法。“对,所以您这幅猫剪纸,很像我们的木版画。”冉素娥点头赞同。
温州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朱铭(左一)和退休教师冉素娥(右一)。(陆斯超 摄)
瓯绣省非遗传承人黄香雪,在现场展示刺绣技艺,图案是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这次她带来了亚运会相关元素的作品进疆,包括一幅在杭州社区与居民互动时绣成的亚运标志。乐清黄杨木雕非遗传承人叶小鹏和瓯塑非遗传承人张红姬同为温州商学院教授,他们表示,初步了解阿克苏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感觉他们的工艺美术更充满生活实用度,从日常需求演变过来,比如新和县加依村手工乐器的制作、阿瓦提县的刀郎麦西热甫、库车市的库车赛乃姆舞蹈,这些是音乐类的非遗项目,来源于当地人对于美好生活和音乐舞蹈的热爱钻研,再如温宿县的柯尔克孜族刺绣制作技艺、沙雅县的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柯坪县的花毛毡制作技艺、拜城县的帕拉孜纺织技艺,属于服装类,也是源自日常生活需要而创造出的美学技艺。这次他们也根据当地民俗和地域特色,将阿克苏农特产冰糖心苹果等果纹样、民族舞蹈场景融入非遗作品。
乐清黄杨木雕非遗传承人叶小鹏特别为浙疆友谊设计的木雕(受访者供图)
除了非遗作品外,以浙江长生老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浙商企业,也来到非遗展现场,费时一个多月,特意以双非遗技艺研制了一款融合苹果、核桃、枸杞、红枣等阿克苏特产的创新月饼。企业负责人介绍,一到阿克苏,他就问“农贸市场在哪,农村合作社在哪?”在当地看价格看物流作比价,目的是让非遗走进生活,将阿克苏特产和浙江的非遗技艺赋能商品,以发展作为最好的传承。
蝴蝶翩翩的彩石装置,指向阿克苏苹果的图像,一面以浙江《梁祝》化蝶传说来指代我省传统文化,另一面以特产代表阿克苏地区,“浙江的蝴蝶飞到了阿克苏苹果树上,意味着两地亲密无间,合作硕果累累。”彩石镶嵌非遗传承人缪一川介绍。
不仅浙江的非遗项目走入阿克苏,当地的文化艺术也因为浙江的交流交融而更灿烂。阿瓦提县被誉为“中国刀郎农民画之乡”,农民画已成为丰富民众日常生活的常见艺术。阿克苏地区农民画协会副会长乃比江·阿不都热合曼带来了当地的农民画家在阿克苏馆现场作画。他介绍,正是近年来得益于浙江援疆组织农民画创作培训班,给了当地热爱作画民众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女画家阿曼古丽·艾海提原本在家带孩子,4年前参加培训班,在浙江画家的指导下,画技有了提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也有了表达载体,通过售画更增加了家庭收入。他们和浙江画家至今保持着一月一联系的频率,通过互联网继续向浙江求学,解决当地画家找题材方面的困难,浙江画家传来农民画作品,当地画家参考后融入本地特色,提升了农民画质量和绘画能力。
阿瓦提县农民画家阿曼古丽·艾海提在阿克苏馆现场作画。(陆斯超 摄)
据悉,开幕式上,新疆与对口援疆19省市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战略协议,将在文旅阵地、人才队伍、展示展览展演、非遗保护传承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