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困下的柏林,德军依然占据着总面积为325平方公里的地盘。


(资料图)

基本态势

新任卫戍司令魏德林当年54岁,曾当过第86步兵师师长和第41装甲军军长,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他手下到底有多少兵力防守这些区域,至今没有准确数字。苏联对所谓“柏林德军集团”的定位,并不只限于4月25日被包围在柏林市区的德军,可能还包括了被围在波茨坦的“施普雷集群”。俄国人(主要指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情报部门)判断其兵力为:

第9集团军6个师残部(显然指第56装甲军)、1个党卫军警卫旅、各种警察分队、10个炮兵营、1个强击火炮旅、3个坦克歼击旅、6个反坦克营、1个高炮师、2个高炮师的部分兵力、几十个国民突击队营。其总人数(包括提供协助的市民)约为20万~30万人,有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250辆战车。

西方资料大都认为俄国人对柏林守军规模的描述夸大其词。如《柏林陷报》称,柏林守军仅有45000名正规军(含第56装甲军)和40000名国民突击队,拥有60辆坦克。所要抵御的苏军多达150万人。

实际上,魏德林的第56装甲军自4月16日以来,每天平均损失1065名步兵和18辆坦克。据魏德林的说法,他带入柏林的兵力只有13000~15000人(可能仅指战斗人员。另外,还有15000名国民突击队以及希特勒青年团与第56装甲军一道行动),4月24日还有8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其中应该包括了党卫第503重坦克营的8辆“虎王”,却未必包括那些“固定”坦克。第408炮兵军也随魏德林逃入柏林,但只带来了4门75毫米加农炮、4门野战榴弹炮、4门210毫米超重迫击炮、5门苏制152榴弹炮。

第56装甲军退至柏林南郊和东郊的作战兵团包括:“明赫贝格”装甲师、第18装甲步兵师、党卫军第11“诺尔兰德”装甲步兵师、第9伞兵歼击师。另外还有第20装甲步兵师。上述5个师中,“明赫贝格”师和第9伞兵师兵力所剩不多,但前者还有一些坦克(包括“黑豹”和“虎”式)。另外3个师情况相对好些,其中第20、18装甲步兵师残部在4月24日还有6000人,2辆“虎”、20辆四号、25辆装甲运兵车。

而在魏德林抵达柏林之前,城内已经有大量部队。虽然也抽走了一些。但如前面所介绍,其4月19日的兵力仍有94094人。根据德国官方战史,其编成为:30个防御分区(指挥部为“团级”)、12个陆军补充或训练营、7个独立连、69个国民突击队营、2个要塞反坦克炮连、9个野战炮连、41个高炮连、66个高炮战斗分队。

显然,在第56装甲军退进来之前,柏林守军并没有什么大型作战兵团。不过无论正规军还是国民突击队都装备了大量反坦克长柄火箭弹和机枪,还有300多门高炮。4月19日后进入柏林的也不只有第56装甲军,还有党卫第15营的300多个拉脱维亚人、西班牙党卫军营、旅队长克鲁肯贝格带来的党卫军第33“查理曼大帝”师的300名法国志愿兵,即所谓“查理曼大帝”突击营、邓尼茨下令空投进来的海军学员营、希姆莱卫队、第614重型坦克歼击连的2辆“象”式超重型坦克歼击车、德贝利茨训练场开来的米勒战斗群等等。柏林的11000名警察也组成了一些战斗群。

混乱的巷战攻防

并不是所有柏林守军都听命于魏德林。很多党军政机关工作人员被凑起来保卫自己的机关大楼和设施;4月28日正式成为“Z”区指挥官的蒙克及其手下数千名党卫军实际上直属于希特勒;还有很多德国士兵逃离了自己的部队。据说在苏军进攻前夕,已有4万名逃兵躲在柏林市内。战役开始后更是急速增加。苏军后方也到处游荡着德国的散兵游勇,他们甚至两度炸断奥得河上的桥。仅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道路部队就抓获了15000名德军官兵。党卫军和军事警察特遣队组成的“战地飞行军事法庭”自行其是,旁若无人地到处搜捕逃兵和军队以及平民中的“胆小鬼”,往往不经审判就直接枪毙或吊死在大街上,以至于触怒了魏德林手下的“明赫贝格”师师长穆默特,被要求滚出其防区,否则就要反过来枪毙他们。

综合分析,格兰茨关于柏林卫戍兵力有12万人的说法相对准确,但也可能有所低估。因为参加战斗的平民以及劳工组织等也为数众多。上述数万逃兵当然也不包括在内。另外,波茨坦的“施普雷集群”公认有2万人左右。攻打柏林的苏军也远远没有“150万”。实际上到4月26日只有464000人。纸面上看很多,但步兵少得可怜。这迫使苏军在沿途拼命收集俄国战俘,然后给每人发一支步枪或冲锋枪立刻投入战斗。红军的火力优势倒真是压倒性的,包括1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2100门火箭炮、15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

上述兵力沿着全长100多公里的环形包围圈,把柏林紧紧夹住。其态势如下:

第47集团军以及近卫第9坦克军自北面,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自南面,共同切断了柏林以西的通道,同时还包围了波茨坦德军要塞。其中,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波茨坦和勃兰登堡,同时以近卫第5机械化军阻击温克的援军。

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近卫第12坦克军、第1机械化军),自西北面攻入柏林;

第3突击集团军沿着柏林北面的宽大地段作战,也已进入市区;

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11坦克军沿着施普雷河由东向西冲入柏林市。

柏林东南角,已被近卫第8集团军和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攻入;而在近卫第8集团军的西侧,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的3个师也由南面突入柏林。

面临包围攻击的魏德林,在4月24—25日匆忙调整了防御部署。他将手下5个师部署到各个防区充当骨干,同时更换了一批指挥官。调整后的防御态势如下:

A防区和B防区(东部)由穆默特少将指挥。他是“明赫贝格”装甲师师长,现在名义上接替了魏德林的第56装甲军军长职务。这两个防区也主要由“明赫贝格”装甲师支援(第9伞兵歼击师部分兵力也负责A区)。但自4月26日起,A、B防区指挥官职务又交给贝伦芬戈尔少将,这个刚刚越级提拔起来的年轻将军据说只接受希特勒的命令。C防区(东南部)部署了党卫军旅队长齐格勒指挥的“诺尔兰德”装甲步兵师,4月26日指挥官换为旅队长克鲁肯贝格,此人刚带着“查理曼大帝”营前来。齐格勒被撤职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说他被上司魏德林所讨厌,因为他不想跟第56装甲军主力一起行动,而想和施坦因纳会合。一说他引起了希特勒本人的猜疑(似乎与希姆莱的背叛阴谋有关),事后还遭到逮捕。也有人说他并未失去自由。

D防区(跨越滕珀尔霍夫):先由第56装甲军炮兵指挥官沃勒曼上校指挥。4月26日改成穆默特。

E防区(西南夏洛滕堡等地段):由肖尔策少将的第20装甲步兵师主力防守,负责维持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联系。可是此前的惨败已经令肖尔策丧魂落魄。他于4月25日自杀身亡。防区指挥官改由劳赫少将担任。

F防区(施潘道地区):这个区没有什么正规野战兵团。主要由希特勒青年团、国民突击队、帝国劳工组织和各军兵种的零散部队防守。指挥官爱德尔上校。

G、H防区(北部):由第9伞兵歼击师一部和“大日耳曼”警卫团保卫。

魏德林把实力较强的第18装甲步兵师作为预备队,部署在滕珀尔霍夫机场西北;第408炮兵军残部安排在政府区西侧的蒂尔加滕,用重炮支援各区战斗;拥有300门高炮的柏林第1高炮师是魏德林可以倚重的一支重要力量。该师被编为几十个战斗群分布在各区,用88毫米高炮封锁苏联坦克的前进道路。

高炮部队在动物园、洪堡海因和腓特烈海因有三个巨型据点,每个据点由一个巨大且极为坚固的混凝土高炮塔和一个指挥塔组成,两塔之间设有通信线路。塔上部署了很多双联128毫米重炮和20~37毫米小炮,可居高临下射击苏军坦克和火炮阵地;塔内可容纳上万人,储存有大量物资。这些高炮塔实际上是全城的支撑点:腓特烈海因高炮塔处于A区,是东部防御中心;洪堡海因高炮塔位于G区,是北部防御中心;动物园高炮塔支援着西部。

施普雷河作战

虽然纸面上某防区由某个师负责,但死守每条街道和每座房屋的却少有正规野战单位的番号,而往往是本地的各路民兵以及后备部队、高炮手,以及其他拼凑起来的各种武装人员等等。魏德林的野战兵团则大都被拆散,以随时支援战况最紧张的地段。

4月25日,在穆默特指挥的东区,德军继续在施普雷河与苏联第5突击集团军(含第11坦克军)交战。在河东北,“明赫贝格”装甲师的几辆“黑豹”坦克,党卫“安哈尔特”团一个营,第115国民突击队营,以及其他一些国民突击分队,希特勒青年团,警察队等等,拼命挡住苏军向北的去路。苏第11坦克军第12摩步旅北上开出一条血路,遭到6门80迫击炮的集中轰击。败下来的苏军实施了报复性火力反击,炸毁了4门德军迫击炮。这天,红军还夺取了西里西亚火车站。在西南岸,近卫第60步兵师的12人所坚守的桥头堡被援军扩大,利用这个桥头堡,第11坦克军以近卫第50坦克团的“斯大林-2”坦克为先头进入西岸。桥头堡以南,苏联第9步兵军也渡入西岸,从南面压迫党卫第24“丹麦”团战斗群。

更南面,“明赫贝格”师一部、“诺尔兰德”师一部、党卫第503重坦克营的“虎王”坦克、“查理曼大帝”突击营以及一些国民突击队,与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爆发恶战。

战斗异常激烈。呼啸着的火箭弹直接飞到了“诺尔兰德”师指挥所;正规军、国民突击队和希特勒青年团盘踞在阳台上、窗户边,居高临下向俄国坦克发射“铁拳”,或以猛烈的机枪扫射封锁苏联步兵的去路;“虎王”坦克分散开来到处流动,不时从街角冲出来,打掉苏军的领队坦克破坏其进攻。可崔可夫依然以坚定的步伐推进。此前,配合他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排成长队沿着大街推进,可一旦第一辆坦克被“铁拳”摧毁,后面的坦克就被堵住前路乱成一团,德国人趁机射击这些坦克的薄弱侧甲。苏军因此损失了很多坦克。

于是崔可夫又拿出斯大林格勒时的老经验,把坦克、重炮、迫击炮和工兵分配给一个个强击群。这些强击群不断向所有可能隐藏德军的角落投掷手榴弹或用冲锋枪狂扫一气,如果是坚固的石头或水泥房屋,就先用大炮炸开,再向里面丢手榴弹和扫射。强击群不做停留,从一条街道冲向另一条街道,为每个房屋和每个地下室拼死相争。这天,崔可夫肃清了50个街区,其左翼推进到了滕珀尔霍夫机场。俄国人迅速把机场包围起来,用机枪和大炮向飞行跑道以及通向跑道的道路开火,不让任何一架飞机起飞。

崔可夫的西侧,科涅夫的部队(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各一部)在强攻柏林南郊。科涅夫也组织了强击群,每群有1个步兵排或1个步兵连,配备3~4辆坦克,2~3辆自行火炮,2~3门火箭炮,几门85~122毫米的直瞄加农炮,152~203毫米的重型加农榴弹炮,以及一支携带爆破器材的工兵队。当天,科涅夫的部队打到了施马尔根多夫地区,并在马林多夫区与崔可夫建立联系。在施马尔根多夫地区设防的是德第18装甲步兵师部分兵力。另外几十支德军分队继续死守着泰尔托运河。

4月25日,柏林不仅遭到全方位地面进攻,也陷入苏联空军的狂轰滥炸。白天,苏第16空军集团军派出了1486架飞机(含559架轰炸机)。夜里,夜航飞机继续轰炸。遭到袭击的不只是德军,科涅夫手下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也被自己人的飞机轰炸。误伤事件同样不断发生在科涅夫和朱可夫的地面部队之间,迫使两人请求斯大林明确一下两军分界线。

傍晚时分,苏联大本营发布了分界线的位置:马林多夫—滕珀尔霍夫—波茨坦车站。此前,科涅夫的军队已经大大超越这条界线,尽管他不甘心,但也只好退回去。而最令科涅夫感到沮丧的是,他被剥夺了夺取国会大厦的荣耀。柏林战役期间,俄国人对搜捕希特勒并未表现出特殊热情(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怎么相信希特勒还留在柏林),却把占领国会大厦视为征服帝国首都的标志性事件。

《参考文献》

《希特勒末日》,第32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581页。

《柏林陷落1945》,第287页。

《血街:苏联突击柏林1945年4月》,第104、160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