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左声宇
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振兴,要干部先行,干群一心,群策群力;乡村振兴,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既要富农民的口袋、美农民的村庄,又要文明农民的精神。
金秋八月,瓜果飘香。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天桥村大山寨自然村的葡萄园绿意盎然,葡萄园里钢构葡萄架上一串串色泽饱满的“阳光玫瑰”青翠欲滴、香气四溢。时下正值葡萄丰收的时节,虽然天气酷热,但葡萄园里仍有成群的村民正忙碌着采摘、包装葡萄。
(资料图)
“我们就是本村的村民,工作一天80元,一天8小时。”其中一个正在包装葡萄的村民说道,“我们在村里做事可以照顾到家,不是很辛苦,也经常有事做,挺好的。”“我自己是党员,是村干部,衷心感谢党和国家,是党的政策扶持、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为我的勤劳致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葡萄园园主——天桥村副主任赖庆江真挚地说道,“开头两年,由于前期投入大、种植技术不高、销路不广等原因,压力非常大,幸亏有镇政府、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政策帮扶和技术指导,使我咬牙一步步坚持了下来。现在又有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我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据了解,这个距离207国道只有0.5公里的葡萄种植园占地约100亩,葡萄从绑枝、蔬花到杀虫、除草、采摘包装各环节都需要聘请工人,每个环节约需20名工人。这两年,由于技术过硬,葡萄收成好、品质高,主要销往外市、外省,如郴州市、广东省。同时,这也是天桥村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天桥村大山寨自然村位于沱江镇南部,距县城所在地沱江镇约2公里,207国道贯穿而过。不仅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而且村内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村里有清澈的河流、茂密的山林、宽阔的水库,也有一望无际的稻田、富有历史故事的引水渠,等等。优越的区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天桥村正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发为发展经济的优势。
天桥农旅融合的风帆,升起了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有着10年驻村帮扶工作经验的沱江镇天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周志刚说道:“天桥村坚持‘产业是兴村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想方设法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位57岁依然在基层一线辛勤工作的驻村工作队长继续表达他的兴村思想,“天桥村将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自然资源,努力走好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据悉,天桥村大山寨自然村有天然浴场——西河,夏季时节,日均“游客”400人次;有七十年代建造的高架引水渠——天桥,一渠飞架东西、横跨田野与西河,使得远观的大山寨村尤为壮丽;有水面广阔的水库——新塘,水库四周的绿地树木与水面相映成趣。目前,在驻村工作队的引领下,天桥村正全力打造农旅融合“休闲圣地”。一是已对水库进行规划设计,正与有关人士洽谈合作,意把新塘水库打造成一个可吸引县内外游客的水上乐园。二是建造民宿、“农家乐”,发展“庭院”经济。三是把引水渠景观、稻田、天然浴场、水果种植园整合起来,让游客在风光旖旎的景色中体验水果采摘、畅游浴池、享受大自然。
“产业旺、村民富、环境美是我们驻村的目标和意义。”这位宝刀未老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质朴地说道。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续写村庄振兴新故事
乡村振兴,关键在干。天桥驻村工作队自今年入驻天桥村始,就与村支两委、村内贤达人士紧密团结在一起,以上率下,用实干实绩,建设美丽村庄、赢得村民拥护。
从空心房拆除、山塘修理到巷道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专项实施方案,天桥村驻村工作队始终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截至目前,拆除空心房30座、旱厕8座,共3000多平方米;维修清理水塘一口,使水塘由“死塘”变风景;硬化国道至天然浴场的道路800米,既方便“游客”,又提升人气;铲除多余土堆5000多方,村容村貌进一步靓丽;建设村级垃圾收集点6个,配备垃圾分类桶30个......在驻村工作队的率领下,一幅整洁优美的天桥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们要坚持不懈做好基础工作,打好产业兴、村庄美、群众富的基础。”衣着朴素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说道。接着工作队长总结了两点驻村工作经验:一是以身作则,团结好村委干部。驻村工作队队长是村级发展的领头雁。驻村工作队队长一定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要带好工作队,而且要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和团结好村委干部,驻村工作队要讲大局讲合作。二是要干实事,要关心群众。“说得好,不如干得好”,要用实干使村民群众获得实惠。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和感情是长期的,在百姓中的口碑是通过一件件小事积累的,在推进村庄建设过程中,要真心实意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努力满足群众合理的需求,与群众营造一片和谐之气。
产业兴起来、人气旺起来、村庄美起来、文明新起来是天桥村的目标与追求,在追求的路上天桥村驰而不息、行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