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去年开始,了解和接触到和心理学相关的信息。目前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在如今的中国市场里头,这个行业实在是太混乱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真的就是:牛鬼蛇神。

我接触过的第一个咨询师,是通过一本书,那本书挂在豆瓣新书的推荐栏里,由于对这个领域的内容充满好奇,就买了书回来阅读。书的内容,主要是以故事的形式叙述了这位咨询师曾经经手过的案例。如今已经不记得书里讲了什么,但当时肯定是感受不错,于是我通过扉页上的二维码,联系上了这位老师。加了微信,对方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找我咨询1小时500,如果需要请尽快预约。

由于这个价格不低,我犹豫了一会儿,再给她发消息时,发现她已经将我删除。

后来我又加了一次,这次直接约了时间。结果那次咨询的体验非常不好,她在的办公楼,以及咨询室的环境都不太好。咨询的过程里,她全程给我一种在发呆的感觉。也没有对我的讲述进行任何引导甚至回应。最多是在我停下来后“嗯”个几声。还没结束,她就急着提醒我时间快到了,需要的话,赶紧预约下一次的咨询,并且着重强调了她的档期很满。

最终我选择了放弃,并且意识到自己花了500买了一次教训。

这几年,我通过自主阅读,还有朋友介绍给我life coach(类似于心理咨询师),解决了大部分以往我的困惑,因此近一段的生活感受是不错的。

就在上周,一个曾经和我一块参加过心灵课程的朋友,说要推荐我一位老师,邀请我和对方进行一次线上一对一的咨询。我向对方表示,我不需要这次咨询。对方表示,名额是抽奖得到的,不用也是浪费。最后我抱着体验的心情还是去了。

那天下午,我和这位姓欧阳的老师进行了一次对谈。

由于近期我真的没有什么特别苦恼的事。当对方问我有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时,我只好鸡蛋里面挑骨头,说我的工作是自媒体,有时会面对一些互联网上的恶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起我的负面情绪。

老师听完开始引导我,隔着屏幕说:“现在,你闭上眼睛,连接你的潜意识,想一想你童年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我当时想说,连接潜意识?how?而且我童年的时候,都还没有互联网呢。

为了让流程推进下去,我只好在脑子里面搜索到底有没有可以和他分享的事,最终挑了一件童年被家长否定的事,他听完后,让我跳出此刻的状态,和童年的自己对话。

其实到这部分为止,我都还能理解他在做些什么。

他的一套“自我对话”的流程,其实就是想让我意识到,我已经不是那个幼小的我了,面临同样的伤害,我也已经有能力去抵抗了。

但很快,“阴间”的事情就发生了,在我闭着眼的时候,这位老师在途中拉进来了一位观摩的人。更尴尬的是,当我睁开眼时,那位大姐正在对着我打哈欠。

接着,这位老师开始给我指令,让我一边大喊自己的名字,一边用手大力地拍打桌子,每拍一下,还要对自己喊一句口号。

我满头问号,试图蒙混过关,结果他质疑我,问我是不是中午没吃饭。

这时我看了一眼时间,大概还有10分钟结束,因为马上结束,我快速完成了这段精神喊话。喊完以后,老师满意地看着我,问我:“你现在感觉如何?”

我用尽我最后的一丝礼貌,跟他说“不错”。

在我以为荒谬就快要结束之时,老师又问我:“小高,你一年的收入大概是多少个w啊?”

坦白说,他把我问懵了,我随便编了一个数字,快速结束了这次“咨询”。

我相信类似的老师,在当前的中国市场里一定不是少数。我朋友圈里就有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年轻人,去某机构培训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自封为“心理咨询师”了。

这些人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借着当前普通人对心理学常识的不了解,加上一些近乎“邪门”的手段,让你误以为自己在进行相关治疗。

对于很多人来说,钱都花了,就算没感觉,也得给自己创造出一些“感觉”。否则钱就白花了。当中也存在一部分人,从此对心理学有了误解,甚至觉得不如“跳大神”有用,从此也就开始回避任何与之相关的事。

至于被成功“洗脑”的,会自发传播给另一波朋友。人传人的影响力之大,让人为之震撼。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当代人开始越来越注意自己心灵方面的问题了。

但经历了上面讲的一切,还是要提醒所有有这部分需求的朋友们:不可病急乱投机,否则咱赚多少个w,都不够给这些个妖魔鬼怪交学费的。

@高嘉程Russel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