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7时01分
(相关资料图)
我们将正式迎来——
“处暑”节气
一个壮美的秋天正在展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处暑,七月中。
处,去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增大,
“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
今明两天我市晴到多云,
最低气温23~25℃,
最高气温33~35℃;
后天多云间阴。
近期午间气温较高,
尽量减少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到了初秋,鹰开始捕猎鸟类,但鹰捕获猎物之后,不是马上就吃,而是码放在一边,就像在祭祀一样。
二候“天地始肃”,字面意思是说“天地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也就是说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泛指谷物开始成熟,但并不是所有谷物开始成熟,而是特指“五谷之首”的稷的成熟
处暑·赏心乐事
望秋水
处暑秋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光清浅,秋水澄澈,水天一色,让人情动于中,忍不住思念起远方的人。“盈盈醉眼横秋水,淡淡蛾眉抹远山”,当你望着一池秋水,秋水也如一汪明眸,凝视你浅浅的心事。
听秋雨
暑气渐退,秋雨带着渴望已久的清凉而至。初秋的雨,不再以“势”夺人,沾惹了草木的情绪,似有无言的述说。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骤雨打荷叶,滴滴点点滴滴,总有一种听觉上的美,怪不得李商隐要“留得残荷听雨声”。
品秋梨
“处暑秋梨最养人”,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让孩子多吃梨。切成片,用牙签戳起一块一口咬下,爽脆多汁,清甜滋润,也可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很有帮助。
健康提示
1.早睡早起防过凉
处暑过后,容易出现“秋乏”“秋燥”。建议每天多睡1个小时,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还要注重早睡早起、适当午睡,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民间有句老话:“处暑寒来”。处暑后,早晚温差增大,如果对夏秋之交冷热变化不适应,容易引起感冒、肠胃炎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所谓“多事之秋”。在生活起居上,应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少用空调;在晚上睡觉时,建议在腹部盖上一层薄被,以防脾胃受寒。
2.护脐保暖病痛少
处暑时节,养生重点要从防暑降温慢慢转移到防寒保暖上来。其中,尤其要注重肚脐的保暖。肚脐没有太多脂肪,充满神经末梢,寒邪之气易从脐侵入体内,进入消化道和泌尿生殖系统,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膀胱炎等多种疾病。因此,护脐很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处暑后要勤开窗通风,除了让空气流通外,还可以让秋天的肃杀之气驱走暑湿。
3.滋阴润燥少辛辣
秋燥易伤人体津液,建议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以补充人体的津液,防止日后因津气亏虚而患病。建议多吃点葡萄、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少吃韭菜、大蒜、葱、姜等辛辣刺激之品,尽量少吃寒凉食物,忌大量生食瓜果。
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选择一些生津润燥、增酸补气的药膳美食。处暑后,早晨起来容易感觉口干、咽干,可以喝点淡盐水,可润肠胃、通大便;晚上可以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养颜,并可补充多种微量元素。
处暑时节,
天气渐渐转凉,
各位家长,
请按照天气变化
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
不要着凉哦~
摄影:蒋常虹
策划:吴炜 赵璐
美编设计:严晶兰
来源:皖西日报融媒体综合央视新闻、健康中国
责任编辑 - 李东林
校对 - 杨星宇 黄中善
审稿 - 王正超
核发 - 查琦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