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印发了《常山县优化生育政策的若干措施(试行)》,其中有一条是针对初婚的夫妇,“提倡适龄婚育,对于在我县双方均为初次结婚登记且女方年龄在2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至少一方为常山户籍的),给予1000元的奖励。”

这一政策引发网络关注。

据“常山发布”,为打造“浙西第一门户”提供人口红利和持久动力,结合该县实际,制定一系列政策。该措施共分为家庭类、机构类、住房类3大政策,对优化生育进行鼓励,其中涉及孩子上学、家庭购房、家庭日常消费等诸多方面。


【资料图】

据常山县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初婚奖励”是由县政府统一发放的,自上周政策发布后,前来咨询的人很多,现已有多对夫妻成功提交奖励申请。

政策发布后,很多网友只关注到“初婚奖励”这一项,认为1000元奖励是“兰博基尼5元代金券”,吸引力不大。新浪热点随后发起的“奖励多少你会生孩子”热点话题,近10万人参与投票,63%选择20万元以上,还有28%选择“不是钱的问题”。有网友说选择20万以上,是因为这个问题的选项,最高就到20万,如果可以自主填写,自己会选100万。

其实,完整看下常山的政策,会发现“含金量”还是挺充足的。

看住房。《措施》明确,对生育三孩的家庭,现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小于30平方米的,在常山县城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且面积不小于120平方米,一次性发放房票20万元;满足以上条件且已申领农民“集聚券”的家庭,发放房票再增加10万元。

看教育。“在县内医疗机构生育的二孩、三孩且子女落户我县的家庭每年分别给予5000元、100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子女满3周岁止”“三孩家庭子女可免费享受当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第三孩在学位有空余的情况下,可不受学区限制,按家长意愿在县内选择入园、入学”等。

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九地市中心地带的常山,是浙江省的西大门。常山这次拿出真金白银提振初婚率和生育率,实为现实所需:常山县去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不仅不育、晚育,现在不少年轻人抱着不婚的想法。

全国结婚登记数据快速下降的情况近年来广受关注。2023年6月,民政部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自2013年结婚人数达到1346.9万对峰值后,中国结婚人数已连续9年下降。

这是一组初婚年龄数据:1990年我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3.59岁,女性为22.15岁;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5.11岁,女性上升到23.28岁;到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提到人口,大家会有两个焦虑:一个是高龄少子化,还有一个是不愿意结婚。

不少专家总结分析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基本上是这六个:

一是年轻人数量下降,二是适婚人口男多女少,三是初婚年龄推迟,四是结婚成本高,五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六是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改变。

成因复杂,提高婚育率也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在政策导向下,各地积极探索。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催生”政策密集出台。比如深圳市出台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拟为生育三孩的家庭三年累计发放补贴19000元;还有地方出台了对于三孩就读高中免除学费的政策等。

低生育率和高龄少子化的趋势能否缓解?各地推出的免学费、增补贴等措施能否扭转“不敢生、不愿生”的社会心态?低生育率又会对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很多问题,还需要结合各地实际,用系统思维、有解思维找到破题之道。一些县城,就不能简单照搬北上广等高知年轻人集中的大城市的做法,而是要深入调研分析,拿出务实管用的招数来。

也希望政策的制定者,多站在一个承担着婚育重责的女性角度,来看问题,想办法。怎么助力年轻女孩找到心仪的对象,把这个题破好了,是第一步。

(资料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