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积蕴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历程,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关乎着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中国精神内蕴崇高的品格修养、向上的价值追求、为家国思忧的情怀情操,对当代青年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离不开广大青年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强大信心,离不开中国精神凝聚价值共识。我国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肩负的重大任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精神内蕴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典型事迹等等生动真实、震撼人心的红色史实,是我国高校明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培养什么接班人等前途命运、前进方向的重要资源。将历史素材转化为丰富育人资源,有利于深化青年学子对历史规律性认识、历史必然性把握,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一、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必然要求
(资料图片)
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支撑,中国精神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都体现了当个人私利与国家大义相冲突时,要有所取舍,要关心民族前途,思考国家安危之道。这样的义利观,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融入了人们的思想,并形成一种信仰,一种思维定势,成为人们在民族国家危亡时刻的行动准则。民主革命时期“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的井冈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大庆精神,都是中国精神不同时代的彰显,都传承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汉书·贾谊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价值理念;传承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后出师表>》)的道德原则。中国精神彰显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把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变为奋发图强的动力,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提供丰富德育资源,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着力点。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为此,要将中国精神以故事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这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精神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但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气节,却始终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让学生明白中国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永远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让学生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是鼓舞、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并将其作为神圣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切实做到倍加珍重历史,倍加珍视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以中国精神凝聚当代青年价值共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化、汲取新鲜的教育素材,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与价值认同。
新时代社会背景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彼此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更加频繁、更加深入、更加广泛,西方价值观也会对我国尤其是青年学生产生冲击,给文化强国建设带来极大挑战。为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价值共识,需要加强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激发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必然要求
民族凝聚力是某个民族或国家其内部向心力、吸引力,对外团结性、竞争力的综合实力,是国家民族成员之间牢固的信赖感并自愿为共同利益和终极目标奋斗的意愿和信心。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困难和挑战越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激发离不开中国精神以及共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
中国精神能激发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重要原因在于信仰的力量本身就是无穷的。中国精神所蕴含的道德原则、道德评价、人生价值、道德规范等等,体现中国人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华文化中内蕴的“整体精神”“集体主义”是中国精神和民族心理的最高价值,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矛盾时,中华民族表现出为民族整体利益而勇往直前的无私无畏精神。正是这种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撑和指导下,处于白色恐怖势力包围之下的井冈山斗争,“不生虱子不革命”“野菜虽苦,可政治营养丰富,吃了它,干革命就不怕苦”,表现了革命者们无私的忘我牺牲精神。通过对军民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坚定了井冈山军民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决心和斗志;惊心动魄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正是对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渝,为了实现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斗志,许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地奉献了一切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时刻关注,面对新中国贫油落后的现状,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在《矛盾论》《实践论》的指导下,在困难的时期、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了新中国石油资源的基本自给。文化精神本身具有的传承性为我们解决当前社会现实人存在的价值困境提供了思考,尽管历史和当前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精神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力量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青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如何解决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随之而来的是对青年人精神懈怠,信仰空虚、幸福感失衡问题,需要用中国精神凝聚价值共识,让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追求和积极精神风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传承、弘扬、践行中国精神中“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和“感恩社会”的道德人格,能够让青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就要求将中国精神融入学校教育、家风家教,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把中国精神所彰显的优良品质嵌入到家风家教。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来说,中国精神化本身不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元素,而是把传统、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所彰显的各个领域的具体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集成体。尤其是艰苦岁月流传下来的“勇于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忘我拼搏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等优良作风是新时期青年人沉淀内心世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精神食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助于为自己的内心找到精神家园营造温床。这就需要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嵌入到家风家教,丰富家风家教的教育内涵。中国精神作为一种融各种具体精神元素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理应承担起为涵养优良家风家教的历史使命,这是其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使然。同时,涵养优良家风家教的重要主体——家长也应该把本地精神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使其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将中国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让青年学子既要善于读懂历史又要善于走进现实,既要善于学懂理论又要善于融入实践,进而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世情、国情等。中国精神内蕴的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中国故事,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且鲜活的育人资源。为此,要依托中国精神打造集专题、现场、访谈、激情、虚拟仿真于一体的复合形态课程群。专题教学课程,从理论上讲清某种精神资源形成背景、基本内涵、当代价值;现场教学课程,在遗址遗迹现场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工业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工业遗产等遗址遗迹,让青年学子走进精神发源地触摸历史脉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赓续传统中讲活精神之源;访谈教学课程,访谈历史人物、英模典型,形成时间与空间、故事与宣传的交相呼应,让青年学子传承文化基因、形成思想共鸣、凝聚价值共识;激情教学课程,通过音乐背后的社会记忆、红色故事,让青年学子感悟激情燃烧的岁月;虚拟仿真课程,运用VR、AI等现代技术,构建集开发、移植、整合、展演于一体的虚拟仿真课程,依托虚拟媒介、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媒介,创新伟大精神呈现模式。总之,以精神之“甜”,讲出思政之“味”。
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青年人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是鼓舞、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让中国精神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审美情趣、行为方式、道德人格等,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为青年学生所敬仰、喜爱、亲近和体验,并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内化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工作中,成为他们的价值标尺和行为指南。
作者简介:张文彬,大庆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 (编号SJGSY2020035);黑龙江省教育规划重点项目“二十大专项目”(编号:GJE1422072);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重点课题 (编号:DSGB202201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