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处暑到了,老人说“旱不旱,看处暑”,如何看?处暑和秋旱有啥关系?看农谚咋说的!
在8月23日,终于迎来了处暑节气。这估计是很多人期盼已久的一个节气了。因为即便是到了“出伏”,天气还是比较闷热的,真正凉快要到了处暑节气以后。
(资料图片)
如今处暑到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开始进入到“三秋时节”中的孟秋了。而在秋季的时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因为很多的蔬菜和越冬作物也要开始播种了。
相比于夏季的时候,秋季的雨水要少很多,而农民最怕的就是遇到“秋旱”了。听老人们说,“旱不旱,看秋旱”,那这到底如何看呢?处暑和秋旱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处暑节气的天气特点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处暑的读音是[chǔ shǔ],意思是“出暑”。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戊);即太阳黄经达150°就交处暑节气了,时间是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到了处暑节气的时候,这已经是夏季高温酷热的“三暑”中的“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即天气就要逐渐变得凉爽了。
而在处暑节气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这样太阳的辐射也开始逐渐减弱了,而随着副热带高压也继续向南撤退,所以就暑意渐消。
同时到了处暑节气的时候,不光是全国各地的降雨总体趋势减弱了,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开始干旱少雨了,就连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渐渐的闻不到雷声了。
而且在处暑节气后,虽然中午的时候还是比较闷热,可是早晚的温差已经很大了,而这样对于很多农作物的成熟也是非常有利的。
“旱不旱,看处暑”,该怎么看呢?
这里的“旱不旱”指的是“秋旱”,因为对于农民来说,秋季最怕的就是出现秋旱。
而老祖宗在长期和天气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般秋季的雨水多少和处暑的天气是有关联的,是可以从处暑节气提前预测的。
在这方面,老祖宗就总结出了不少经验,也就是传下来的农谚,我们一起来看看:
(1)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它的字面意思是说,在处暑节气前后,未必就是在处暑节气当天,如果都有下雨的话,那么大江大河都会涨水,而“十八江”指的是后面的雨水很多。
但如果处暑节气当天,和前后几天都没有下雨,那就在处暑后雨水很少,在秋季容易出现秋旱,“干断江”则是夸张的说法,凸显出后面天气晴朗为主,降雨很少。
(2)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这字面意思太简单明了了,说的是在处暑节气当天下雨了,那秋季的雨水就比较充足。
类似的农谚还有“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也就是在处暑节气当天如果出现打雷又闪电,尤其是下雨的话,那么预兆着后面的雨水多。在我的家乡这边更是有着“处暑打雷,遍地生贼”的说法。
(3)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后面一个就是白露了。而节气和节气之间是相隔15天的,因此如果处暑节气当天是晴天没有下雨,那么在接下来的近一个月,也就是到了白露节气底都没有雨下,暗指后面的雨水很少。
(4)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
字面意思也很简单,即在处暑节气当天是大晴天,那么在后面基本都是晴天为主,结果就是连塘里的鲫鱼都会被晒干了。这是夸张的说法,是在警戒我们在后面会出现大的旱情。
其实吧,古人还是期盼在处暑节气当天是下雨更好,因为处暑下雨的话,不仅后面不太容易出现旱情,同时也是一个好预兆,预示着粮食丰收,比如“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说的就是处暑下雨预兆着丰收。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23日就是处暑了,你的家乡是下雨,还是天晴呢?不妨以此来对秋季雨水大胆预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