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推动古籍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是助力文化传承的必要举措。近年来,山东依托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基地”的资源优势,继续借助“互联网+”,古籍培训持续发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基地型培训持续推进。去年,山东举办全省古籍保护培训班,延请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陈红彦主讲了《古籍修复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烟台市图书馆、临沂市图书馆今年已举办本地区古籍存藏单位人员的培训班。
师带徒培训持续开展。传习所导师潘美娣老师来济南指导山东省古籍修复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导、点评、验收工作人员日常修复古籍,传授泥金经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胡玉清老师到孔子博物馆向学员传授古籍装帧技艺、散存档案保存装具制作技艺。
线上培训规模壮大。组织全省从业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中华经典传习培训班”“第一期全国古籍定级工作培训班”等,累计培训全省100余家单位古籍从业人员680余人次,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继续支持学历教育。继续支持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艺术学院古籍整理与研究、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加强业界交流。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古籍保护人才研讨会·公共图书馆分论坛”、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举办的“中华古籍志愿服务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在四川省文化与旅游厅主办的“四川全省古籍存藏单位培训班”、南开大学图书馆主办的“开放·对话·共同体——科研赋能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介绍山东经验。
(图片由苏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