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上海报道

9月7日,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谋全球环境治理大计。本次大会由同济大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办,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承办。


【资料图】

作为本次大会的核心分论坛之一,2023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能源可持续发展平行分论坛同步召开。本次分论坛由同济大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承办,21世纪经济报道协办,吸引了来自政府、高校、协会、企业等百名中外嘉宾,共话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光储新技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圆桌对话环节,天合储能产品研究院院长杨凯分享了其对储能技术发展路径的观点。

“储能技术,特别是磷酸铁锂的电化学储能,主要来源于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而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电网层级。从今后的功能与作用来讲,尽管源于电动车,但是发展路径非常符合光伏,它的成本下降趋势和寿命要求都跟光伏非常相近。”杨凯如此概括储能产业的走向。

杨凯认为,储能产业今后的主要目标是要把“能源不可能三角”破解,也就是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的兼顾。“储能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经济性。在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平价上网,是今后主要的目标。”他提出。

从关键产品来看,天合储能自提出了自有电芯的“天合芯”以来,已经实现电芯实现长寿命达12000次循环,未来目标是达到18000次循环,实现储能全生命周期的降本。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SNEC期间,天合储能还向外界提出了以“无空调、无pack”为核心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技术,这一集成技术将搭载高温锂电,围绕高温锂电、系统结构、均温控制等对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将辅助零部件取消是为降低储能系统的总成本。

“如果电芯在高温情况下寿命不打折,就可以去掉热管理。在没有热管理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我们会开发出全新的散热材料和均温的控制系统,从软件层面和新的材料层面保证它的安全。”杨凯解释。

“我们提出的观点是,储能安全有底线但无上限,在经济性与安全性的杠杆上,一定要寻找一个最优的平衡点,这是天合的未来目标。”杨凯指出。

杨凯认为,储能是非常宽泛的概念。“大家手中正在操作的手机、看的电脑、开的汽车都是储能。今后,包括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火车、水里游的轮船,都可以用储能来代替。所以今后储能可以改变人们的方方面面。”他强调,最大的可见效果的场景就是“光伏+储能”平价上网。

推荐内容